发布时间:2015-04-30 信息来源:
今天的海淀已经形成了:南有汇集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中关村科学城,中有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三山五园”,北有一心、一带、多组团的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的崭新格局。海淀聚集了智慧、文明、人才、产业等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在全国也是少有和独特的,是海淀优势所在,为未来发展展现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海淀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然辩证地看,海淀也有自身的弱势,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共同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按照海淀发展规划,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收入要达到1.6万亿,形成2至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确定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那么谁来驱动创新呢?创新需要人才,创新的产业化则需要资本。资本将使创新发挥更大的市场效用,创新资本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动力。
海淀每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足300亿,可用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资金不过20亿,很明显,靠区级财政支撑投资是不够的。那么钱到底从哪里来?其实海淀拥有一大批最具创新活力的工商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实力,其中135家上市企业的总市值达到1.4万亿,产业资本是创新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鼓励优势企业由创新主体向创新和投资双主体的华丽转身,引导产业资本加大在海淀的投资,将对海淀创新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打造升级版的投资拉动发展。
1. 激发创新资本的产业投资热情,加速产业发展
小米手机的成功是创新的成功,也是资本驱动的成功,产业是需要投资的,大产业需要大投资。
海淀区目前拥有1万多家科技创新企业,全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70%以上的龙头企业位于海淀,这些是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投资的重要主体。建议区政府采用更加灵活的产业政策、继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给产业发展更大的空间和信心;同时通过继续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产权交易等一系列科技金融创新,引导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加大对海淀的产业投资,推动产业和区域的良性发展。
2. 促进创新资本与农村集体用地的融合
海淀产业密集度高,企业缺少办公场地,人才缺乏生活空间。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改革,为高效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提供了政策前提,也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引导产业资本以“自助式投资”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投资建设产业所需要的办公和居住等配套设施。产业资本最了解自身需求,投资更具效率和针对性。自助式的开发可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提高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把农民引导到高科技服务业中,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保障。东升镇农村集体土地的运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希望区政府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政策,进行前瞻规划和长远设计,促进产业资本与农村土地更紧密地结合,协调好企业与农村的合作关系,形成农民、企业、政府多方共赢,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结合的新局面,也为产业资本“扎根”海淀创造条件。
3. 发挥创新资本在 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中的作用
海淀聚集了国内一流的高校、院所,有着丰富的科研资源,但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并不尽如人意,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应鼓励产业资本投入到高校、院所的研发中去,让产业资本走在前面,主导研发投入的方向,从而使研发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政府用有限的资金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缺乏公共服务平台是科研优势不能有效转化成产业优势的另一原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应鼓励产业资本参与平台的建设,并给以资金扶持,将原有支持课题的经费转向平台投入,使资金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促进这些高附加值和巨大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在海淀健康发展。
4. 建立创新思维 帮助企业拓展外部空间
土地资源稀缺是海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建议区政府主动而为,帮助产业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导部分产业或环节有序转移,并在转移中拓展新的市场。希望区政府与合作地做好政策对接和协同共管。争取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中关村各园区内实现“一企一证”,避免因税源等问题使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区域间合作共赢将有助于企业把根留在海淀。
海淀应调动起包括产业资本在内各类资本参与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使投资成为海淀实施 创新驱动战略 的动力和保障。
让我们在追求企业持续发展的企业梦、海淀更加美丽的海淀梦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