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31 信息来源:
影响创新的环境挑战和解决思路
——在海淀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区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主席 尹卫东
改革开放以来,海淀区历经了从“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再到“一区十园”的蜕变与发展,今年国务院和北京市赋予我区新的历史使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过去30年的突飞猛进得益于创新,未来的突破发展仍然依赖于创新。从刚刚结束的区委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创新”已经超越了对经济总量的追求,成为海淀区建设发展的首要命题,也是我区别于其他地域的醒目标签。
如何以创新推动区域发展,成为典型示范是我们长谈常新、不断探索的问题。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这里,我们希望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谈谈对创新的看法和建议。
一、涵养创新活力,把支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到全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
中小企业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活力不仅关系到整个经济竞争的活力,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海淀区的非公有制企业集中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我区的市场主体中所在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2011年海淀区全面推进核心区建设之后,非公有制企业的增速达到14.6%。可以看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活跃创新环境、繁荣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建设海淀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今年以来,海淀区中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环境的诸多压力,创新实践受到阻力。在国际上,自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进一步引发全球经济形势的动荡,科技型企业海外市场和融资渠道遭受冲击,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例,2011年全年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公司仅44家,融资额93亿,与2010年赴美上市企业93家,融资额276亿美元相比锐减三分之一,已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低估,使得融资也出现极大的困难。在国内,经济虽然保持较高的增长,但经济结构亟待调整,通货膨胀的压力持续,表现在A股市场低迷,创业板市场进入调整阶段,银行全面紧缩贷款,利率上调,阻碍科技创新的国内投融资,特别是给中小企业发展造成的困难局面。值得警惕的是,珠三角的企业停工潮已经蔓延到长三角,引起温州等地的资金断裂,虽然凸显的是制造型中小企业的困局,但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受到波及,比如软件行业因为企业客户的减少,利润下挫明显,盈利水平徘徊不前。而区域内土地房屋价格居高不下,人员成本大幅上涨,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更使得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中小企业是最具竞争活力的、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市场竞争能力、最具产业的广泛性的市场主体,保护中小企业就是保护创新源泉。海淀区建设自主创新核心区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高技术产业聚集,要成功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就要把海淀的中小企业培养壮大,真正使中小企业成为海淀经济发展的支柱,才能更好地把大项目、大企业成功引进来,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聚集效应。二十年前的联想也是中小企业,而今天很多大企业、大项目可能会变小,任何创新项目都是有时效性的。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虽然是见效最快,最无争议的措施,但盲目引进外面的大项目、成熟项目却不能充分体现海淀区特有的创新优势,保持海淀区持续的创新动力。因此建议区委区政府把支持、培育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到全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建立“抓大养小”的发展思维,实现大中小微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加快经济增长与培育创新活力的支撑与平衡体系,涵养取之不竭的创新源泉。一是在建成的四大产业功能区,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及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规划中,为海淀的中小企业预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过渡性难题,通过尽快退税,减免税费等方式扶持中小企业。三是带领中小企业拓展市场,在与友好城区交流交往时有意识地带一些有突出创新成绩的中小企业随行,推荐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当地合作,协助他们扩展视野,扩大市场。
二、激活创新主体,探索人才特区建设政策层面的突破
根据中组部等部委及市委市政府所出台的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要求,我区已经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并制定了各项配套措施。以“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为代表的人才发展计划已经取得了领先全国、领先全市的良好局面,比如中央“千人计划”中的创业类人才80%集中在中关村地区,北京市“海聚工程”163人中75%以上工作在海淀区,如何用好这笔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人才特区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行的人才政策主要是政府出资、创造条件的哺育式培养模式,由政府组织评审、奖励及管理,对于人才评价的标准重点是已经取得的学历学位及所取得的成果,这对人才特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能够应对国际高技术竞争的人才最终一定是市场选育出来的。要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必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因此建议海淀区探索建立“创新多得”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市场杠杆激励人才聚集和人才创新。我区可以从人才特区建设的需要出发,申请高新技术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由现行的国家征收70%,北京市征收30%的税收政策,调整为国家征收60%,北京市征收20%,海淀区提留20%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海淀区将此项资金用于创新人才个人所得税返还、减免,对作出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等,营造出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改善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布局
创新需要环境的支持,创新环境的基本前提就是生活轻松便捷,人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新工作。海淀区的创新人才众多,面临的创新环境挑战也非常突出,典型事例就是最具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大多分居在科技园区之外,或蜗居在城乡结合部的低价出租房中,他们每天平均花费1-2个小时在拥挤的地铁和公交车上,他们每天中午都要从街头小贩手里购买午餐,工作生活经常处于疲惫和无序状态,很难激发创新灵感。建议在北部地区开发过程中,吸取和借鉴一些科技园区生活和商业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的前车之鉴,把产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统筹结合,共同开发,比如建筑物一二层规划为商业用途,园区内建设图书馆,或允许企业在生产建设中增加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建设职工宿舍、餐厅等。继续扩大公租房的数量,特别在几个重点科技园区附近组织房源,通过政府、企业适当补助的方式,减轻创新人才的生活负担,解决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
(根据发言整理,原文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