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31 信息来源:
《优化创新环境,提速自主创新》
――中关村核心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政协海淀区八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稿
海淀区工商业联合会
2010年1月14日
2009年是中关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给了中关村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市关于核心区的批复明确了海淀区领跑者的地位。
针对国务院和北京市的两个批复,2009年bt365手机官方网址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围绕核心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广泛开展调研,实地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倾听企业声音。现将企业家们对核心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言汇集整理如下,供各位委员共同探讨,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核心区建设的领导体制首先应遵循“简政”和“放权”原则,提高行政效率。不能因核心区建设新设立一些机构,也不能凡事都请示。其次,核心区建设速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目前我们的管理格局较难实现高速运转,上有中关村大管委、下有海淀园、西区办、北部办,近日又成立了核心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山后各产业园自成管理体系、四个镇又各自有着自己的工业园。如此多的部门各自为政,难免导致一些摩擦界面,带来事倍功半的情况。为此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精简机构、明确职能。区政府尽快梳理管理体制,该精简的精简,该合并的合并,避免相互推诿扯皮。明确划分区科委、海淀园和发改委在核心区建设上的职能。我们认为,区科委的主要职能应该放在产业化之前的项目研发和对重点项目的高强度扶植和跟踪支持,以及全区的科普工作;海淀园的主要职能应该放在实现项目产业化,并帮扶科技企业成长、协助科技企业融资、推进国际化、招商引资、孵化器建设、新技术企业认证等方面。发改委的主要职能应该放在扶植全区中小企业发展、产业和行业政策制定、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落地等方面。
二是积极放权、做好服务。探索和实践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实现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脱钩,把能交给各社会组织和各商业、行业协会办理的事情逐渐下放。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从核心区建设需要出发建立年度经费增长机制,下放更多事权、强化海淀园职能。建议成立海淀区中小企业促进局,服务区内数万家非科技的中小企业,联系各商业、行业协会组织。
三是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科技项目的资助机制要向创新点显著、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可形成大产业和大市场的重点项目倾斜,提高资助强度,并确保项目实施后收益在海淀。对海外留学归国科技创业人员第一次申报科技项目也要给予适当倾斜。修改现行只要申请专利就给予补贴的资助办法。改为对于取得发明专利授权并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专利给予连续数年的专利维持年费补贴。建议尽快出台采用区级所得税税收留成部分对海淀园认定的“创新企业”所得税给予适当比例的返还政策。建立创新奖励制度,每年评选出自主创新的优秀项目及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要予以奖励。奖金分为两部分:个人奖金和研发经费。
四是改进作风、提高实效。区政府各部门改进工作作风,真情关心企业成长,沉下去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现实困难,急企业之所急,送企业之所需。尤其是要建立多部门能协调处理矛盾的高效运行机制。建立区域内重大社会事件的决策和处置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和协调的机制。
二、调整北部地区规划
原北部新区规划目前已不适应今天核心区建设的战略发展需要,有必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首先在北部新区规划调整过程中,不能建立在先定好想要多少GDP指标,然后再进行规划调整的思路上,而是应该先考量北部新区200多平方公里内的生态承载力,定好未来的空气质量指标、水源质量指标、人口上限指标、交通到达速度、垃圾日处理量、污水日处理量等。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涵养空气、地气和水源,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其次要改变原先按产业划分园区的规划理念。沿北清路两侧全面散点布局,各产业相互交错、相间排布;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制药产业、航天产业、环保产业、园林产业等共栖互养。探索大园区管理模式,建议将原有的永丰园、环保园、创新园、教育园、以及各镇工业园整合为一个大科技产业园,称为北清科技园。充分做好海淀区与昌平区连片发展成为北京北部高新产业带的思想准备,统筹考虑规划产业布局。八达岭高速路海淀段一侧需要重新定位布局。
三是注重北部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搞好生活区和教育资源配套,绝不能形成下班关灯后的死城。原规划教育园的一部分建设用地北移,与原规划创新园融合,原规划教育园的另一部分建设用地调整为配套生活区,依山而建。建议将地铁修到永丰园后再西延至西六环与北清路交汇处。在阳台山下预留出商用直升飞机场用地。立即着手考虑后六里屯时代的垃圾消纳方案规划。抓紧在3年内在全区建立起垃圾分类综合利用体系,在北部寨口地区(居民较少)建设与未来人口增长相适应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并将附近居民迁移至他处妥善安置。
四是做好土地开发。建议用于产业开发的集体所有制土地可存入“土地银行”,由“土地银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并统一支付“存地利息”。要让农民用土地通过中介“土地银行”与高科技联姻,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保障。北部地区用地单位之间距离拉大,每个单位的地块也要大一些。例如一个50亩地块,企业购20亩自用,再义务为政府照料养护30亩。我们应该给子孙留出些土地,给新学科、新产业留出些土地,给未来发展留出些土地。
三、扶植重点产业,增加资金投入
目前,北京市已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能源和环保、都市工业及物流业等确定为重点振兴产业。依据海淀的地缘环境特点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我们建议对产业重点进行调整,具体是:将IT产业内的重点放在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中试以及技术转移;大力支持新材料产业的研发、中试以及有选择的产业化;推进生物工程和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帮扶一批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扶植节能技术和环保产业。支持企业技术向全国扩散,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和装备制造设计产业向高端发展,鼓励物流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升级,引进增量,谋求国内大型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总部落户。
区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伴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同步增长的机制。在要求企业不断加大研发费投入比例的同时,政府自身也应率先垂范。海淀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其科技三项费投入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应该超过国家规定的1.5%的比例,并逐年提高,五年后达到2%。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上,适当考虑在北部新区为中小企业多建一些通用办公用房和产业用房。这样做可以避免中小企业把有限的资金固化在土地和房产上,而使他们能把有限的资金消费在创新研发和提供就业岗位上。
四、打造科技金融
海淀科技企业多年来发展缓慢的一个致命硬伤就是由于金融体制的严格限制,致使资本和知本一直不能有效结合。仅靠现有的十几家大银行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显然不太现实,对商业银行而言其风险和收益明显不对称。
建议向市金融办申请放开部分限制,多建立些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小额贷款公司,为日后过渡为民营中小科技银行打好基础。鼓励、保护、引导一切在有序、可控前体下的民间资本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多种介入方式。促进民间资本合法化和健康发展,借助民间资本的巨大活跃性和敢于承担风险的特点,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路径,带动中关村内自主创新、风险投资、技术交易、股权交易、企业上市的蓬勃发展。这也是从根本上有效化解广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真正破题之策。
五、加强人才聚集
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加强核心区建设,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进京指标”和“职称评定”一直是企业多年来向政府提的老大难问题。从现状分析,没有北京户口,企事业职工不影响租房、购房、购车、以及日常工作和生活,唯独影响孩子入学。因此建议可否在这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使其在子女入托、入学、高考方面等同于北京户籍市民,化解“进京指标”难题。针对“职称评定”,建议改变仅由人事局一家负责此项工作的局面,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行业组织等多渠道来为企业员工评定职称。可由市人事部门界定中级、副高、高级职称评定单位的资质。企业员工职称评定后报人事局核准备案。
二是吸引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归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工作多年,理念、经验、技术、人脉积累丰富。他们回来创业可以大幅度降低自主创新的社会成本,对核心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提升而言可谓事半功倍。因此建议加大对留学归国孵化园的投资规模,提高留学归国创业人员的容纳量,营造低成本创业环境,吸引更多海外学子归国创业。例如:给一些创办企业的开办费等。
结 语:
二十年多来,中关村已经从初试啼声的婴儿成长为日渐成熟的青年,它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深邃的思维、更加宽广的空间、更有活力的机制,这些都伴随着示范区、核心区的落地,变得更加时不我待。
我们将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 、“不为人先誓不休”的信念,在未来二十年里,把海淀区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的支点,用先进科技撬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